滴滴发布一份财报称2018年亏损109亿。其中,用于乘客和司机的补贴是113亿。对网约车司机的抽成几乎全用在了补贴上。为了减少亏损,滴滴宣布进行15%的裁员,同时聚焦打车主业,关闭外卖等非核心业务。
很多人认为,滴滴通过并购快的打车,优步中国后,基本实现了网约车市场的垄断,怎么可能发生如此巨大的亏损呢?为何还会补贴乘客和司机113亿?
1
司机:原来滴滴也挺不容易的。
对于滴滴的亏损,一些文章做了分析,但是都没说到点子上。磐石之心为了搞清楚真相,打了一辆滴滴,用50分钟的时间向滴滴司机了解他眼中的滴滴。
孙先生,开滴滴两年多了,他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车。他现在每个月去掉油费后的收入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这没有扣除私家车的保险,保养和折旧。
当我告诉他滴滴2018年亏损109亿,补贴乘客和司机113亿的时候。他开始觉得很震惊。因为感觉与前几年相比,补贴越来越少了,滴滴提成越来越高了,怎么会补贴这么多?怎么会不赚钱?
当我告诉他,乘客端显示的折扣价,司机端显示的原价的时候。他恍然大悟,这个乘客付款与司机收款的差价其实就是滴滴在补贴司机啊。
此外,滴滴司机在跑出25单以上有一笔奖励金,月订单量达到一定数额也有一笔奖励金,这是滴滴补贴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由于大量司机不符合网约车规定,如果被运管局抓了,需要缴纳罚金。这个罚金虽然不是每个司机都获得,但仍然属于补贴的一部分。
聊到这里,孙先生感觉滴滴补贴113亿给乘客和司机应该是属实的。
除了补贴司机,滴滴全国有13000名正式员工,还有许多办事处,这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开支。滴滴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对司机的抽成,现在却把抽成几乎全都返还给乘客和司机。因此,滴滴的毛利润率仅有1.6%。
如此算来,2018年亏损109亿,并不算多。创业八年以来,滴滴融资1000多亿,可能亏的差不多了。聊到这里,孙先生感觉自己一直骂滴滴很不妥,滴滴真的也挺不容易的。
看来每个司机,每个乘客,都该说声:一年亏损109亿,七年亏损千亿,谢谢你,滴滴!
2
滴滴若取消补贴会怎样?
有读者可能会说,如果滴滴取消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那就可以省下113亿,这样就能覆盖运营成本了,也就不再亏损了。
那么,滴滴到底为何不取消补贴呢?滴滴的补贴由三部分构成:1,对乘客折扣,对司机原价;2,对司机完成订单的奖励;3,对司机罚款,救助等。
如果取消第一部分补贴,乘客会减少。因为,滴滴并未真正实现垄断,在市场上还有出租车,曹操,首汽,神州等竞争对手,对手也在搞折扣打车。乘客切换打车软件的成本几乎为零。滴滴拥有最庞大的司机群体,如果不以较低的折扣价吸引乘客,司机的订单量就没法保证,收入就会下降。
如果直接给司机按照折扣价结算,再抽成20%,那司机就会亏损,平台就没有司机干活了。
对司机的激励是否可以取消?目前,滴滴司机的奖励已经占了收入的3成,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即使这样,滴滴司机的收入与出租车司机,其他平台网约车司机,也基本持平。
如果取消激励,司机收入将低于其他平台。滴滴司机孙先生说:“跑滴滴,主要是比其他专车平台管的松,自由一些。要保险没保险,要底薪没底薪,车要自己买自己修,油要自己加,还天天担心被抓。如果收入比人家少了一大截,谁还跑?”
显然,滴滴无法取消对司机的激励。一旦取消,必然带来更严重的抱怨、谩骂,以及更差的司乘关系。更重要的是,滴滴平台司机数量下降,会严重影响其数据表现。
第三块对司机违规罚款的补贴也难取消。滴滴的车主和司机来源依靠的正是广大不合规车辆,不合规司机。如果滴滴不兜底,平台上的车辆同样会大幅度减少,撑不起滴滴的巨大估值。
综合以上分析,滴滴无法停止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因为滴滴这个模式是因“补贴”而存在的。
3
滴滴模式之殇。
滴滴把对司机抽成全用在补贴乘客和司机身上,而且暂时看不到取消补贴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滴滴在提供一个近乎免费的平台。但是滴滴不是慈善机构,他是商业公司就必须盈利。
这很像是QQ和微信,平台让用户免费使用,当用户达到海量的时候,通过一些广告,游戏,金融等增值服务获得盈利。
这是滴滴为何这么在乎平台上活跃司机,活跃乘客数据的原因,因为滴滴模式的本质:平台免费,服务收费。
为了获得增值服务收入,滴滴App曾做过广告,开发过游戏,现在又搞保险,金融,理财以及电商。但是,滴滴App只是一个打车才会使用的工具,没有足够的用户时长,打车的场景也不适合卖保险,金融和电商,所以这几块真正让滴滴可以赚钱的业务却做不起来。
这就意味着,滴滴必须一直补贴司机和乘客,一直亏损下去,直到将融资的数百亿烧光。
至于关乎未来的无人驾驶,也同样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需要战略耐性。
滴滴现在的商业模式是在竞争中产生的,早已偏离了最初创业时的方向,与投资人的预期也早已背道而驰。
起初,滴滴的投资人看中的是滴滴所处的万亿打车市场,看中的是打车收入。
他们认为推动滴滴对快的,优步的收购就可以垄断整个打车市场。接着通过提价的方式,攫取高额利润,再贵你也要打车的。
但是他们并未预料到交通监管政策的突然收紧,未预料到专车类竞争对手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也没有预料到打车市场这种线下生意的复杂性。
而且滴滴一直在“网约车数量规模增长、问题增多、亏损严重”的怪圈中挣扎,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滴滴模式无法合理控制网约车数量,无法管理网约车司机的素质,无法精细化网约车的服务,无法给网约车司机带来归属感,无法获得网约车司机的好评……
这种松散的平台化经营模式,在纯粹的互联网行业是可行的,但是在网约车经营中却弊端尽露。这或许也是全国上下一家家小型出租公司,经营了数十年,在面对滴滴、专车公司冲击时,仍然可以持续生存的原因。他们可以做到比网约车平台更低的成本。
这也间接的验证了:出租行业靠平台化、轻资产和兼职司机的模式,很难经营下去的事实。
现在滴滴不断发生的巨大亏损,迟迟无法上市,不仅让滴滴管理层感到痛苦,也让这群投资人感到无奈。已经投下去1000多亿元,7年了还无法见到收成。滴滴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糕,商业模式越来越难看,资本市场的故事也越来越凄凉……
与此同时,宝马、大众、上汽、吉利均用自家车辆开展网约车服务,这些企业可以在网约车上不赚钱,但是在车的销售、车的政府补贴、车的品牌宣传方面带来增值服务和无形潜在收益。反而将滴滴的“平台免费,服务收费”模式走通了。
这些汽车公司推出的网约车服务,会成为滴滴最大的敌人。
4
敲响“互联网+”创业的丧钟。
自从2011年开始的互联网创业潮,马上就进行了八年。八年里诞生了许多新模式,新企业,总结一下无外乎是“线下商业的网络化”。
在2016年的《互联网黑洞》一书中,我把他们都叫做“模式创新者”。我认为,模式创新是低门槛,多竞争,没有生命力的。商业必须回归本质,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因为并未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有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具有前景和生命力。
现在,这些预测都在一一变成现实。曾经疯狂的O2O,互联网餐饮,P2P,共享单车,二手车交易网,甚至互联网造手机,都已经死掉或走在消亡的路上。
互联网洗车,伏牛堂,西少爷肉夹馍,雕爷牛腩,OfO和摩拜,锤子手机,人人车以及瑞幸咖啡等等,这些模式创新者,依靠资本吹起的泡泡,都曾光鲜亮丽,都曾红极一时。可是他们都没改变传统商业的本质,甚至与商业的本质——好的产品,好的利润,背道而驰。
回头看这些创业项目,只是靠资本与营销手段做了一场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滴滴是这些创业者的最大代表,也是资本疯狂到极致产物,是投资界的珠穆朗玛峰。网约车市场庞大,也是用户的高频需求,滴滴需要找到方法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如果滴滴都难以活下去,其他的“互联网+”创业,真的难有机会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任正非在2014年对互联网思维的看法:“我不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只知道车子是车子,轮子是轮子,一切商业都要回归本质。互联网可以提升企业效率,提高组织效率,但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
我觉得滴滴想要摆脱掉“补贴黑洞”,就必须放弃平台模式,走自营模式。让网约车数量可控、司机可控、乘客服务可控,可以真正改变传统打车市场的“脏乱差”的问题。从而用更好地服务打动乘客,用更好地管理让司机拥有归属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其他专车平台长久竞争。
但是,滴滴似乎不可能去选择这条更加重资本运营的模式,因为这与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是相悖的,与资本吹泡沫,搞估值的模式也是相悖的。无论如何,我们都期待滴滴更快找到解决方案,期待滴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