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24-09-18

Gartner:银行业转型的六个关键

时间: 2024-09-18 编辑:

求规模,求速度,是银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增长逻辑。但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增量放缓成为必然。推动...

求规模,求速度,是银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增长逻辑。但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周期,增量放缓成为必然。推动扩张节奏、增长质量与整个经济环境现状相匹配,是银行业紧迫需要解答的命题。

“Gartner采用了Tapestry (TAPESTRY) 的方法论,通过分析技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任、监管法规、环境等相互影响,去更好地帮助机构的管理层去做战略相关的一些决策。”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颜晶将其总结为六个关键:客户驱动力、经济驱动力、组织驱动力、监管驱动力以及技术驱动力。基于此,对于银行而言,管理者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一个方法论建立常规的部署和规划,同时也可以帮助银行设计一些防御战略,减轻未来变革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将未来的一些风险和危机转化为新的商业机会。

首先从客户驱动力方面来看,商业银行主要分成两大客户群:企业和个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企业客户更需要的是合适的金融方案帮他们改善企业流动性,提高和简化资金管理效率与对账流程;个人客户更愿意对多家银行的关系是更开放的。

例如,在市场受追捧的热门金融方案当中,第一类是各类金融的科技厂商,他们会将一些嵌入式的金融方案融合到银行所需要的各类生态方案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表示愿意去采用一些能够提供嵌入式金融服务的银行帮助管理他们的财务;第二类是客户对于实时跨境支付需求量正在激增,尤其是一些对于做跨境贸易的企业。为了实现实时跨境支付,它们已将支付服务从银行转向了一些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传统银行的跨境支付服务相比,科技服务公司的服务会更便利、而且成本会更低。

与此同时,“普惠”也是这几年的一个热门方向。Gartner今年在一季度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全球银行业在供应链融资和贸易金融趋势报告》里面提到了亚洲发展银行发布的《2023年贸易融资缺口、增长和就业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因为利率上升、经济前景疲弱、通胀和地缘政治等因素,降低了银行的融资能力,这就导致了全球贸易的融资缺口从两年前的1.7万亿美元扩大到了创纪录的2.5万亿美元。

从全球重塑供应链的服务来看,只有20%的企业可以将供应链即服务融合到整个供应链的链条中。供应链即服务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供应链交易和活动,比如商务合同、实时可追踪的贸易相关数据等。如果我们看到只有20%的企业它可以将供应链即服务融入到整个现有的供应链系统中,那就说明整个供应链现代化的比例从企业的角度看并不是非常高。

显然,全球大多数银行能够提供到的贸易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其实是很难满足到企业客户方方面面的需要。大多数的传统银行目前只能够提供比较基础性的贸易产品,比如信用证和保函。甚至很多银行在贸易单据的处理方向仍以人工为主。为此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的一些企业管理层非常希望能够探索AI、自动化,来帮助他们去应对地缘政治、数据管理,加速供应链和贸易融资全面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在竞争驱动力方面,科技公司加入到金融行业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一份报告,许多金融机构已经成功建立起庞大且高度参与的客户群,并且已经将业务拓展至支付以外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的蚂蚁集团为例,它为超过10亿的年活跃用户、8000万合作商户及2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2020年,蚂蚁集团处理了约为18.15万亿美元的支付金额。

也就是说,从几十年前的银行独霸支付,到如今银行也需要主动的和金融科技公司巨头合作,在这些科技金融公司的平台上嵌入它们的银行服务、产品,这都显示出Fintech在“To C”市场的影响力,包括客户的认可度,都已经威胁到了银行的地位。

Gartner也预计到在未来的几年内银行将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并且进行大量的科技研发与部署新产品,并且可以共同去提高双方科技人员的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合作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信任是所有合作的基础。如果银行将科技金融公司视为竞争对手,这个会削弱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可能会直接的违背合作目标、甚至会失败。所以在银行和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方面,Gartner认为其实只要各方协调好共同利益并且建立起信任是可以做到保护各自的竞争优势,并且达到自己想要的商业目标。其中制定以长期增长为中心的合作标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已经过去了”,全球企业高管们都认为,地缘政治会受到进一步的关注。在Gartner访问的300家全球企业中,有4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现在对地缘政治风险有了更独立的评估,在这些评估项目中,高管们最不满意的就是全球供应链的现状。

此外,在众多被影响的科技来看,最火的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它或许对地缘政治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并有可能会塑造出未来的一些战略联盟,并且引发保护主义,最坏的可能性就会演变成新型的网络债战。

GenAI对于地缘政治最主要的影响有四个方面:一是领土的主权与管辖权。大多数的政府都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公民从GenAI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受到最少的负面影响,所以“数字掠夺”很有可能成为地缘政治中最主要的根源;二是地缘政治联盟与权力集中;三是知识产权问题,涉及生成式AI知识产权法规,尤其是在机关不明确,法规细节不是很具体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去限制生成式AI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的出口;四是情报。GenAI也会被很多的情报组织所利用。

这意味着,对于技术提供商而言,更需要更加关注GenAI在收集数据的使用方法方向,以便于更好的去保护本国利益免收安全漏洞的侵害。

在组织驱动力方面,虽然很多银行想通过技术去改进业务的绩效和回报率,但银行和其它行业相比,银行的遗留和老化的应用程序远高于其它行业,这导致技术债务的比例会比其它行业会高很多,与此同时,技术的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的低。

“Gartner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就是我们认为企业应该解决业务流程债务会比解决技术债务会更加有价值。”颜晶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所有的行业中IT的支出是占机构总收入占比只占到3.3%。而且IT部门的主要职责并不完全是为自己IT部门去服务,更多的是为其它部门的一些项目在服务,所以IT部门要做到真正的降本增效,就不单单是减少IT的支出。

从企业架构来看,其实业务流程债和技术债务的解决方案,主要是三个方向企业可以去考虑的:其一是金融机构内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其二是寻求更适用于自身业务数字化解决方案,拥抱创新;其三是检查无效IT解决方案。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人工智能监管的关注度。因为对于银行业来说,确保人工智能部署是否能够符合监管的合规要求、并且能够兼顾银行内部的数据安全系统,以及包括新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怎么去平衡都很重要。

“客户信任是银行最宝贵的资产,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全球很少有银行将生成式AI直接应用于客户服务。”颜晶表示,目前部署生成式AI的银行,它只是针对机构内部的一些员工去用,例如:聊天机器人或者是自动化决策。银行在运用这些AI应用时,也可能会因为数据量不够,寻找可替代的方案,甚至在推出生成式AI的时候,必须还要有更好的一个措施来防止它的算法失误。

所以说,在人工智能真正推广到市场前,很多银行正在尽力去建立起一套更有效、透明,以及合规的内部AI政策,包括AI出错后的内部问责制度。

在Gartner2024年的一个数据调研中,很多机构的内审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数据风险”是他们审计被忽略的一个领域。

例如,跨境数据传输是指数据从一个国家物理或是虚拟的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包括跨国界的传输个人信息、财务数据,跨境数据传输的范围,延伸到各个行业,从银行业到保险业、运输业。

可以说,数据交换是企业确保可以完成管理供应链以及与公司运营盈利紧密相关的重要流程。但是问题是每个司法管辖区对于企业分布在各个国家的分公司,包括和金融机构的分支行的数据存储和访问都有不同的法规和限制,违规的话可能会导致巨额罚款和公司名誉损失。

Gartner认为,在未来各国数据法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建立一套既兼容数据管理、又支持数据共享,同时遵守各地法规的完整数据管理方案,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方向

最后,关于技术驱动,Gartner将其划分为两个方向:机器客户和数据分析。

Gartner对于“机器客户”的定义是:通过付款或者商品或者服务的非人类经济行为者。数据显示,到2027年会有超过50%的销售和服务的中心将会接听到机器客户的电话,发达经济体中会有50%的公民将会拥有机器客户个人助理。

从金融业的机器客户发展角度来看,金融业的机器客户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客户顾问阶段,机器客户以推荐不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所能够查到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和服务为主;代理客户阶段,机器客户将直接作为主人的委托代理人与银行或者是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谈判或者是协议;自主客户阶段,随着机器的自主意识发展,机器本身将成为“官方”的银行客户,可以基本上替代人类去做一些决策。

在数据和分析方面,Gartner发现其实大部分银行未能将数据用于满足客户和监管要求之外的其它相关的一些用途。例如,为提高员工效率而进行的数据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利用数据来分析和开发银行的新产品和服务,以及银行利用数据变现的能力。

“我们看到数据变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家银行在数据成熟度和研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颜晶认为,在真正的运作过程中,每种数据的变现策略都会对收入、运营效率和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由于数据技术的成熟度水平和实施业务领域的不同和它们的个性对银行将会未来提出更多和更高的一些数据研发要求。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