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一直就是全球企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几乎可以看成是数字时代对全球企业开启的一场“筛选机制”,因为随着全球相继推出各种涉及节能减碳的法律法规,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也正在成为不同经济体对于企业的半强制要求——为了维护业务的连续性,规避业务风险,节能减碳也成为很多产业供应链内部选择合作伙伴的辅助性指标和依据。而从微观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看,也的确有非常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降低自身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化解经营压力。
“当前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以及全球多极化趋势,实际上都在重塑整个产业的发展模式。”在2024年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在其主题演讲中强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今天数字化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也已经成为驱动今天世界经济最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而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推进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向赋能,不仅是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更能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动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公式可循的:数字化+电气化=可持续。”尹正强调说,数字化带来的自动化、软件和数据处理能力,加上电气化带来的能源管理能力和低碳管控,最终就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减少碳排放70%以上,从而真正帮助企业实现绿色、智能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作为全球化的电气企业,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和软件方面的投入一向是不遗余力。只是最初,施耐德电气更加强调在不同细分行业中的软件与解决方案能力,因此当时的软件和数字化解决方案,都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业务线,针对的是不同行业的不同业务场景。
这种情况到2017年迎来了转机:2017年初,施耐德电气公司推出的新一代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其最底层的是互联互通的产品层,有着施耐德电气在能源管理领域百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第二层是边缘控制层,包括可通过远程访问连接的控制平台、高级自动化以及操作人员覆写能力等;最上层是应用、分析与服务,指的是多样化的软件与服务体系。这显然是一个典型的从硬件到软件,从数据到能力,从IT到OT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其不仅与工业企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的需求是相符的,而且也能够将施耐德电气原有的能力与新兴技术实现充分的融合。
此后,施耐德电气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快车道:其不仅将公司的发展策略调整为从硬件创新向软件研发转型,而且在2021年5月底,施耐德电气还在中国成了了第四个研发中心——“软件研发中心”,从而将其对数字化工具和软件的重视,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不久后,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施耐德电气还借鉴了数字孪生的概念,试图以“软件创新”为切入点,将自身以往在信息化时代积累的IT能力转化为更加深入的数字能力,与历史积累的行业技术和知识相互融合,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整体业务的数字化定义和数字化管理。
在本次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和软件方面多年的投入有了最新的成果:施耐德电气重磅发布全新能源管理软件“融平台”系列。
“‘融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研发团队,中国的产品规划团队,基于中国客户的需求,或者说基于实际的中国场景开发、落地和持续迭代的。”陆瑨,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智能配电和电能管理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以往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实践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实践,但都是单维的,是针对细分领域和行业的。此次的“融平台”系列产品,是将以往这些成熟的产品从产品底层去做一次重新重构,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基础平台之上。“这其实是施耐德电气一个比较大的重要变革。”他强调说。
根据施耐德电气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推出的全新能源管理软件“融平台”,是以EcoStruxure™为基础,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将产品的应用场景分成了三个层级:设备级、场站级和企业级。其中,设备级“融平台”提供如EcoStruxure™ POI智能配电站控终端等企业单站、单柜、便携式的分布式数字化终端产品系列,以期能够为企业提供电力设备的区域监控、就地控制、快速分析和日常运维辅助等功能;场站级“融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如EcoStruxure™ Power opertation电力监控系统,重点满足企业在中低压一体化电力监控需求,可扩展强弱电一体化监控,帮助大型和关键电力用户提升配电系统安全可靠性、资产和运维管理效率、能源使用效率和保障优质供电等方面的需求;企业级“融平台”能源管理软件提供诸如施耐德电气千里眼™能碳平台(EcoStruxure™ Energy Hub)等产品解决方案,重点支持企业多租户订阅云端能碳管理平台,满足企业多站点客户的一站式轻量化应用需求,同时施耐德电气提供私有云部署服务,从而最大程度满足集团用户的私有化部署需求。
由于整个“融平台”软件产品同样基于统一的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因此从IT技术的角度,三个层级的“融平台”软件并非割裂的,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和云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云边协同。同样是由于基于统一的架构平台,也使得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用户,可以基于“融平台”去选择和部署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能效管理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推出的‘融平台’系列解决方案,其实是我们基于不同的场景提供给适合这个场景应用的很多软件的不同形态。”陆瑨介绍说:“融平台”系列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企业用户提供的是一个功能型的“基础平台”,而针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专业级功能,都会部署在这样的一个基础平台上。“‘融平台’系列软件每一层的产品中,都有一个系列化的平台和模块之间的组合,施耐德电气将其称之为Advisor——其实就是经过抽象的、在通用的能力基础之上、在某一个业务领域内提供纵向能力的产品。”
陆瑨
陆瑨介绍说:这里的Advisor,都是在某一个专业业务领域里能够提供更高能力的软件功能,而它的数据源、运行基础、服务模式、用户管理、权限系统……都是基于统一技术平台实现的。因此,“这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是一种类似于菜单式的选择,能让我们的企业用户和具体的使用者,以最贴合他的方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最经济的方式,获得他希望得到的数字化能力。”陆瑨说:“例如建筑类的客户,它的主要能耗消耗在暖通系统、照明系统,那么需要的就是施耐德电气千里眼™能碳平台的能力和一个暖通相关的Advisor的模块;另一个酿酒行业的企业用户,他的主要能源类型是蒸汽,那么之前楼宇行业里对于冷水机组的管理方法和优化方式,就满足不了酿酒行业企业用户的需求,显然后者就需要选择和构建另外一个Advisor。”他强调说: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每一个基础平台上的Advisor都是可扩展的——随着企业用户的管理阶段不断深入,需要从一个领域管理过渡到另外一个领域的时候,那么它其实就可以在平台上,通过选择更多的Advisor模块的方式,来满足自身业务不断改变的能效管理需求。
而具体从用户侧的角度看,“融平台”系列通过一站式的方式,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多维价值:其覆盖了能源管理系统建设中配电、能碳、微网等各类场景,可通过设备监测,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借助智能化、专业化技术,保障设备资产健康、强化资产管理。同时其还能解决电能质量、谐波污染以及电压骤降等问题,为关键电力用户带来运营综合治理;并基于监测结果提供能源管理策略,实现节能减排,优化能效管理。
同时,“融平台”也融贯了各类企业的各种细分场景:企业可通过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将云边和场景融合,在设备级实现电力设备的就地监控、快速分析,提供日常运维辅助;在场站级满足配电监控需求及强弱电一体化监控,为客户定制管理系统提供实时电力数据;在企业级借助AI技术助力用户决策,提升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资产和运维管理效率、能源使用效率,推动“运、管、维”应用场景向智能配电系统进化。
而且软件“融平台”也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资产管理体验:在设计阶段借助数字孪生等技术设计电气系统,保障配电系统的全程高效部署;在建造过程中为设备预置数字化能力,奠定智能化运维基础;在运行阶段通过软件赋能智能化运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并减少企业碳排放;在运维环节对设备主动进行智能化监测和风险预警,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应该说,“融平台”系列的推出,是施耐德电气在自身最擅长的领域终于实现了软件层面的一次重大突破。这种突破不仅将原本分散在各个业务线当中的行业解决方案重新被整合到“融平台”系列当中,而且对于企业用户而言,通过“融平台”一站式的管理能力,也将从曾经的分散式运维全面转向高专业性、高便捷性、高经济性的全场景、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智慧运维,从而推动企业在智能配电、数字能源领域实现全面升级,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绿色和数字化的双升级。更为重要的,“融平台”系列软件,完全是从用户的角度、业务的视角,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个真正能效管理显示需求驱动的软件应用模式。
写在最后
一家现代的商业机构是否成功,取决于两点:是否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是否能有效控制成本。其中,前者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后者则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在以往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关注点往往在那些更容易在短期见到效益的数字化项目,诸如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和服务创新和迭代的解决方案,或者针对进销存、人力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直到“双碳议题”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众多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们才发现:在能效管理方面,企业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作为能效管理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工业企业中的一员,此次施耐德电气“融平台”系列软件的推出,既是一次软件创新的成果展示,同时也是一次数字化生产力价值的迸发。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数字化还在路上,数字化能效管理的大幕,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