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变革,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而在今年三月份,“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提及,这意味着数字应用的发展正从“互联网+”时代升级为“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新动能。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专业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布局提速,国家对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的武汉工程大学,一直走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沿,并持续通过创新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式、挑战性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实践环节的比例和深度,为“新工科”人才的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尤其是在2020年设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后,推出了“人工智能+方向领域”的课程新体系,促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进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教一体化。“对于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创新的期待前所未有;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赋能校企高质量发展合作的机遇前所未有。”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组织部部长马小龙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将AI赋能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驱动,真挚的希望能够与英特尔等在座的各位知名企业不断地扩大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将更多的产业前沿知识与最新的技术成果融入学校的教学实践,把企业优势和学校的特色深度融合、深度结合并转化为双方事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助力,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再添作为、再立新功。”
产教融合,创造可能
在AI技术人才需求水涨船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以及职校高校的AI专业、课程开设。而传统专业融合AI、信息通信、电子控制等新技术,不仅需要为专业课程提供教学及实训平台,还要针对科研项目配置专业的平台、高效的算力及软件课程等全套解决方案。
作为底层及生态的构建者,英特尔在教育行业坚持长期投入,积累了丰富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组合和强大生态系统支持,并构建了成熟的合作模式,能够整合资源。在人工智能领域,英特尔从生态、软件、硬件三方面投入,解决全流程中的问题,完成新商机的规模化复制、推广,产生经济效应。英特尔中国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夏磊:“在过去的几年里,英特尔已经和国内的众多的产业的合作伙伴,把AI的能力赋能应用到包括医疗健康、工业制造、金融等等众多的行业当中。”
一方面,校企紧密联系,全链路赋能高校AI教育。武汉工程大学通过与Intel、联合伟世及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产教融合,完成了AI 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解决方案的落地实践,同时推出AI理论与应用实践相融合的新形态精品教材。另一方面,在共同的人才培养愿景下,多方合作伙伴按照“云边端”一体化方案,共建AI实验场景。该实验室以Intel提供的硬件终端为基础,聚集了算力、算法、数据以及场景等AI发展的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具真实性的AI学习平台。
“在AI教育业务领域中,联合伟世对英特尔的AI For Youth、AI For Future Workforce等国际化的AI课程进行了中国本土化应用落地、转化和优化。”北京联合伟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瑞表示:“联合伟世基于英特尔技术,以学校需求为核心,整合研发了AI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了教学科研平台、实训课程、实训装备、开发套件等。同时在就业实习、师资培训、教材出版、协同育人项目、比赛、认证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校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教育服务。”
投身于教育行业,英特尔提供了处理最广泛AI工作负载的英特尔®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用于深度学习推理工作负载的实时可编程加速计算的英特尔®FPGA等硬件与软件的算力支持。而联合伟世作为英特尔教育行业AI人才培养产品方案服务商,在AI教育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全链路赋能AI教育,为培养高素质AI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依托英特尔平台强大技术优势,联合伟世以学校需求为核心,自主研发了AI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这一方案包含教学科研平台、各类教学实训课程、实训装备、开发套件等整体解决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AI教育。同时,联合伟世还在就业实习、师资培训、教材出版、协同育人项目、各类比赛、培训认证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武汉工程大学AI人才培养观念及就业趋势
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希望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提质增效,加速转型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据某机构调查显示,学习人工智能技能已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在职人员加速职业发展的普遍需求。这其中,不仅有新一代崛起力量的Z世代(93%),还有当今社会主力军的千禧一代(95%)和即将迎来退休高峰的婴儿潮一代(86%)的员工,都希望通过学习人工智能技能来推动个人职业发展。同时,无论是男性(94%)还是女性(95%)员工,都对学习人工智能技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作为教育部“新工科”的研究基地,武汉工程大学在“新工科”改造的进程当中,是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工智能的到来。从专业来讲,随着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划分为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两个本科专业。另外是武汉工程大学把人工智能的概念、技术、基础理论做了一门课叫人工智能导论,在学校所有专业铺开。“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培养人工智能本专业的学生,还将AI技术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中普及和培养。”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卢涛院长说到:“比如说化工专业,早在2018年的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率先成立了智能化工方向。要知道,化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是一个流程性工业。因此,从整个流程来看,装备、局部甚至是设备,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的算法和技术。”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武汉工程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卢涛院长提到尤为重视学的基础、数学及物理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达到以不变应万变。此外,因为AI+是一项以发展为主,快速迭代演变的动态技术,所以卢涛院长提到也希望学生能变且善变。他举例说到:“我们学校是以化学学科为主,这门学科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大而化之’,物理变化可能是简单的,温度、辐射等测量,而化学变化是产生一种新的东西。所以我们也有一个观点叫做“化育天下”,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这么去实践这件事情的。”最后,他总结道:“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是往下沉,打好基础;二是往上走,眼睛往外,站在最前沿去看历史,去创造历史,这也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核心观点。”
纵观整个人才招聘市场,在前瞻性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实现与千行百业的相互渗透及深度融合,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特征为代表的大智能领域全线发展高歌猛进,集成电路、绿色能源、生命科学等科技创新领域蓬勃发展。与之对应,相应前沿技术岗位人才在科技攻“尖”、产业向“新”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卢涛院长认为,教书育人实际上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而循序渐进的教学,以梯度的模式,塑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则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以相应的课堂形式来引入新的知识。再通过实践环节,将校企深度融合的内容转化到课堂中,则可以用产业中的职业能力,来熏陶学生的成长过程。而教育学生只是行业人才的输送的开始,最后的落脚点则是就业问题。“一个学生,从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方面等都很优异,那么我想,这样的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未知的世界,应该非常有底气、有信心的。而这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陆涛院长如实说到。
写在最后:
随着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开展,人才培育的整个方向基本已经明了确凿。前有英特尔及方案服务商不断的开发适应未来数字化能力需求的人才教学体系,后有高校紧跟时代需求的变通及落地,校企的交流已是目前人才供给的重要方式。因为对于走学术路线的学生来说,在理论加实践的环境下,有利于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创新;对于公司来说,拥有理论和实践的学生,则可以对工作环节有了更多的适应。
“从英特尔企业的角度,我们就开发出了一整套适应未来数字化能力需求的人才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其实涵盖了人才的入口和出口,从人才的出口上,我们要通过教师的培养,来培养一大批具有数字化能力高素养的教师来去影响学生,所以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的课程教学内容。”英特尔全球数字能力培养中国区总监颜历表示:“在整个过程当中,如果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不仅学习战略设计人才,还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里和广大高校,不同层级的高校,和武汉工程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示范中心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