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北京正式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这一系列文件的变化,是建立在2011年底智慧城市理念的推广。随后,由主管建设的建设部门开始主导,逐步分散进行试点工作。
智慧城市的开端,奠定了城市治理能力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形态。然而长期以来的发展暴露出了城市着力点的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有人分享道:“智慧城市的建设截止目前,大致分为几个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分散差异化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信息不协同的、功能重复冗余并且数据缺乏标准化;第二阶段则将重点放在了统筹建设底层技术平台,有意去引导各业务部门按需调用技术支撑,从而夯实底层建设的形态;第三阶段开启了政府牵头整合业务应用,实线一站式统管。”
在他看来,政府牵头并非智慧城市化的尽头,相反逐步的进程是在实践中,去了解适用的智慧城市模型并以此来搭设整体的框架。相应的,当框架的完整性达到一定的要求后,便会逐一填充精准、科学的项目。不过,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英特尔公司网络与边缘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兼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Renu N. Navale提到:“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人们如何能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但另一面,数字化建设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可持续,同样的人们也在利用数字化建设来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效率以及健康等等。这也是英特尔多次聊到的键基础设施的愿景。“我们对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的愿景,远不止于安全。如果有智能建筑、智能社区、智能公园、应急响应系统、智能交通监控、电动汽车充电、智能停车、废物管理,我们可以拥有一个完全由 AI 赋能的智慧城市。”Renu N. Navale如是说道。
英特尔赋能智慧城市细分应用
英特尔中国区物联网及渠道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郭威在2023年10月24日英特尔数智园区及社区生态大会演讲中提到:“中国城市发展慢慢向房地产发展一样,进入城市化 3.0,城市更精细化,城市更有温度,城市会大家生活的更舒服,同时我还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感 受到城市发展。”
在他看来,城市化3.0支撑了中国城市变化。而边、端、云的协同赋能,使得AI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AI算力则是智慧城市的“新向标”。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应用层始终离不开底层的支持,因此他提到做好英特尔的本职工作,并且利用这些底层软件、中间件赋能合作伙伴,以此来契合众多行业解决方案,从而支撑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等各种各样场景的方案。
英特尔如何赋能?Renu N. Navale解释道:“英特尔正在围绕边缘 AI 计算盒和边缘 AI 服务器做很多工作。首先英特尔广泛的计算、软件、开发工具和其他技术组合,针对边缘工作负载进行优化,为合作伙伴提供了创建满足其所有需求的解决方案所需的资源。其次,英特尔非常重视与所有生态伙伴的合作,因为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就绪解决方案,以及一些合作伙伴计划(如英特尔®合作伙伴联盟和英特尔®Network Builders 计划),来帮助生态伙伴实现加速部署。”
“在细分市场领域,我们的合作伙伴分别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和触觉。”英特尔技术专家说道:“他们给到的这些信息,才可以让我们有的放矢,而通过分配高精资源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反过来变成一个正循环来给到他们。”针对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郭威认为英特尔应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客户的应用,相应的,Renu N. Navale这提到,基于英特尔的国际性质的公司“身份”,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地域进行互通,使更多的产品根据被“广义”的应用。
从点到面构建智慧城市3.0
回归到智慧城市,本质上是百行前业智慧垂直应用的分支,与绝大多数的ICT(数字化系统)项目一样,符合“云管端”的基本构架。是由底层的数据采集等终端层,通过通信管道,将数据送到平台层,在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当平台引入AI后,那么ICT就变成了智慧系统。
事实上,涉及到智慧城市的锤子应用分支,在当今各个城市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目前客户的需求会更加复杂化,本身性能、场景、业务需求也会变得多元化。所以在看待智慧城市细分市场时,会着重将目光放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熵基科技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胡学慧表示:“现阶段,我们跟英特尔的合作主要是在边缘侧的服务器基础AI能力的合作。接下来我们会重点延展到加入生成式AI边缘服务器能力的联合开发。这一块会重点适配到一些细分的应用场景。”
因为技术密集的特性,从技术中获得最大收益也值得深思。例如,熵基科技在一个印尼的医院里,为他们护士站搭建了导诊系统。这是一项把将技术植入到坐席机器人的项目,可以方便护士在忙的时候,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可以通过这个机器人进行一个很好的语音助手的功能。长期以来,有关智慧城市的讨论主要围绕在技术进步方面,如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的公开以及将更多的传感器嵌入城市以使其更加智能化。然而尽管智慧城市具有通过技术向我们提供机会的潜力,但有关其价值的对话并没有考虑存在的更大的社会问题,如健康差距、住房危机、经济准入以及困扰城市人民的自然灾害。
高新兴科技集团首席技术官陈利军表示:“智慧城市化可能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科技肯定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因此,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大量的技术并不能解决那些困扰脆弱城市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有创意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使当前城市基础变得更稳固,或者在我们把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投入到技术之前,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写在最后:
未来,智慧城市的投资会越来越多,项目也会越多越多。归纳而言,智慧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帮助政府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有助于共享和优化城市资源,有助于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甚至颠覆城市的发展模式,重塑城市格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爆发,其实也是正向发展的反馈。例如盲目的投入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反响?其次,在打通信息流之间的壁垒后,怎样的灵活性更符合社会运作的本质?综上所述,这不单是技术方面的力所能及的方向,城市的建设也不该受技术的束缚。所以,以人为本,才可能是智慧城市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