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23-06-15

Gartner:行业云将云技术价值主张从技术转向业务

时间: 2023-06-15 编辑:

2005年云计算的概念更多是基于IaaS基础设施级服务,2010年PaaS平台级服务涌现,2017年数据分析、机器学...

2005年云计算的概念更多是基于IaaS基础设施级服务,2010年PaaS平台级服务涌现,2017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被给予更多的期待……但本质上,这些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颠覆性技术,随着技术颠覆的渐渐成型,需要跟更多的行业和业务去进行结合,也就是说,当技术发展到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对技术进行整合以及不同场景的赋能。

在这一趋势下,行业云平台逐渐成为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一代云技术:用户可以直接通过SaaS软件厂商分享出来的API,直接使用、完成从技术颠覆变为业务颠覆的过程,真正的让技术能够真正的变为业务的一个颠覆的价值。

事实上,行业云平台与传统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最大的区别有两个:一方面,前者更多是一站式业务最终呈现的结果,后者则是以基础设施组件为核心进行组合和二次开发,进行交付;另一方面,对于厂商而言,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首的云厂商通过行业深耕,提供有组装式能力的行业云平台,同时一些SaaS软件或者是做行业应用的厂商也渐渐在往“行业云平台”靠拢。

“无论是复杂性降低、缩短交付时间,客户希望云成本不仅是在企业内部分摊,还希望通过整个行业链条打通,分摊部分云计算的成本,这个是内部驱动力;赋能因方面,无论是合规、成功导向、加快变革速度以及支持融合团队,企业都在逐步提升。”Gartner研究总监李晶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表示,行业云平台通过组装式的能力、跨行业的创新,最终实现了在减轻合规负担、降低复杂性、强化成果导向、缩短价值交付时间、加快变革速度等方面的赋能。比起现在的公有云和私有云,它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原来以技术层面的模块交付为主,现在更多是直接给到客户一站式的行业Know how模块交付。

从整个架构来看,Gartner提出“行业云平台”是基于“IaaS、PaaS、SaaS”的三者混合。李晶认为,未来的IT跟业务更深入的融合直接关联。比如xi,Rehost通常可能会选择IaaS技术,此时,这朵云的所有者是基础设施和运营团队;当企业对于现有的应用从原来的单体架构变成微服务架构,云的所有者是开发人员和基础设施团队;SaaS软件直接进行应用软件替代时,云的所有者是业务部门。所以,当企业有“多朵云”的状态下,每一朵云的所有者是不一样的。这时,其实在不同的“主”技术和上面云的所有者之间产生了新的壁垒,显然这违背了云计算最终目标——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因此,Gartner的观点是:取长补短,充分发挥IaaS、PaaS以及SaaS的优势,进行融合打通。

“Gartner提出的行业云平台的理念就是,把三者可以拿出来做可组装的能力、能够在平台上做二次可组装、最终实现业务和平台的创新。” 李晶强调,可组装性是行业云平台提供的关键赋能力量:聚焦行业特性,而非行业产品。同时共享技术基础设施、业务核心,行业特性以及组装式业务。

可以这样理解:将行业云平台比做成PC,“共享技术基础”就是PC的硬件,主板、键盘等都是它的“技术基础”;“共享业务核心”相当于PC的操作系统,将硬件资源做编排、整理和整合; “行业特性”则代表不同的应用系统,例如,office套件、音乐软件等;“组装式业务”是作为这台PC的使用者“要怎么去使用它”,业务成果能够自由的打开跟组装这些应用的操作,最后达到成效。

“技术主张是硬件,行业云平台是软件+操作系统,通过组装式的行业特性,利用自动化技术,无论是API、人工智能还是零代码/低代码组装,让大家自由组装,最终实现业务成功。” 李晶表示,行业云的作用如同外骨骼助力装置,而非开胸手术。以往企业软件升级犹如“开胸手术”,需要全部替换,但随着云计算这样一个弹性共享平台深入,“开胸手术”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基于行业云平台,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力和业务的创新。

写在最后

行业云对于不同垂直行业的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适应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没有一个通用的行业云解决方案可以解决一个企业的所有业务需求。

对此,Gartner给IT领导者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利用行业云平台扩大现有能力组合的价值(如同外骨骼助力装置),而不是取代现有能力组合。比如,零代码/低代码平台,对于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组合。无论是数据层面的报表整合,还是应用的界面整合。

第二,让业务技术人员和融合团队(如果没有、请组建)参与进来,争取企业内部对于引入行业云平台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第三,制定归做,指导优化部署(原样部署)和转型部署(能力重组)决策。基于行业云平台重新构建、通过类似于零代码/低代码的平台,满足客户对于新业务的技术能力要求。

第四,着手培养可组装性相关技能,同时全面采用模块化设计、以降低厂商锁定及其它集中化风险。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