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行业,用“开源”和“云计算”来定义的词汇,都会天然具有某种挑战传统的意味。MongoDB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把“开源”和“云原生”与“非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标签的公司和产品,用了十几年的时候,俨然已经是数据库行业内对传统行业权威技术和产品,最具有冲击力的一个。
MongoDB诞生的缘起,是在云计算从技术走向应用的过程中。彼时,基于云平台做应用开发还处在最初的阶段,传统桌面级的IT工具本身的诸多问题,使得工程师需要更称手的、针对云平台的工具——数据库就是其中之一。彼时,传统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扩展性很难适应边界更广泛的云平台应用开发,于是,基于云平台做应用开发的工程师,都希望能够有一款既能够支持其存储程序对象数据,又可以提供更简单易用的API,让开发者可以对数据进行常见增删改查操作的数据库产品——于是在2007年,Dwight Merriman、Kevin Ryan和Eliot Horowitz共同创立了10gen,其初衷,是打造一个面向开发者的SaaS服务平台,其中一项,就是开发一个能够支持开发者海量数据库。2年后,2009年,10gen正式发布了开源产品MongoDB 1.0版本。直到2013年,10gen改名为MongoDB。
“过去三年里,MongoDB在全球的金融、保险、医疗、游戏等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制造业也颇有建树。在中国,我们在汽车、游戏、金融等诸多行业都有大量的成功案例,与阿里云的深度合作让我们成功共建了许多优质客户。”2022年底,MongoDB Day上海站活动举办,而此时,也是MongoDB与阿里云合作三年的纪念日。MongoDB 中国区总经理杨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MongoDB 深耕中国已经将近七年时间,在此期间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尤其在过去三年中国区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蓬勃期。目前MongoDB为中国客户主要提供三种服务:为中国企业提供企业版和专业咨询服务;为中国企业出海业务提供服务;同时,也为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服务。“MongoDB在中国最大的云合作伙伴就是阿里云。在过去的三年,阿里云已经是MongoDB中国合作最密切、最深入的云服务商,我们双方在积极的构建社区生态,联合开展二十余场面向开发者和客户的活动,超过8000名的开发者从中受益,而且MongoDB在阿里云数据库团队有多名成员是MongoDB中文社区的核心骨干,同时阿里云也快速在跟进产品迭代,为客户解锁更多的价值。”杨燕说。
杨燕
而对于MongoDB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 以及云数据库这样新兴的数据库技术和应用模式,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阿里云数据库事业部NoSQL产品部负责人张为认为:数据库作为一个基础系统软件,其形态和能力是受到用户需求驱动,“比如说:用户有多变的业务开发和迭代的需求,就催生了一系列NoSQL的数据,尤其是以MongoDB为代表的文档型数据库;而对下作为基础系统软件,数据库的能力是依赖于硬件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拓展,有什么样更新的硬件技术,我们就能做出什么不一样的数据。”
在张为看来,企业用户业务需求的改变,和IT产业内硬件发展模式调整,是促进以MongoDB为代表的云数据库产品正在被广泛应用的两个重要动力维度。张为强调说:从业务侧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用户倾向于使用云上的PaaS和SaaS产品,并把整个业务都搬到云上,从而避免自己建立机房和维护IT。“当业务迁到云上,自然而然就会牵扯到对于数据库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催生和刺激了云数据库服务的增长。”而从硬件能力侧,IT硬件的技术更新已经从以往“驱动企业数据中心的硬件革新”,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新的硬件创新发生在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之类,如自研的CPU、自研的虚拟化加速器,目的就是能够把云中数据中心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广泛而虚拟化对原生基础设施”。因此张为认为,当IT硬件基础能力迭代演进模式发生改变时,尤其是硬件能力的迭代演进不断的发生在云上数据中心的时代,未来数据库的系统软件设计和迭代,也必然要和云的迭代和进步做深度的结合。
张为
张为甚至认为,对于整个数据库行业而言,走向全面云化将成为一种趋势:“用户会慢慢从过去购买硬件、购买软件的许可,然后组装好放到自己的IDC或者机房中的模式,越来越多地向云上进行迁移。”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NoSQL的增长——尤其是以MongoDB为代表的文档型Schema free类型数据库的增长,在将来应该会长期显著的高于关系事务型、带严格Schema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增长。“这是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业务对数据库的需求是灵活多变的,而且各行各业越来越开始增加他们记录数据的类型和记录数据的数量。面对这些新型的、快速增长的负载,传统的关系事务型数据库在使用中所施加的限制,使得这个业务难以快速的进行迭代和发展。”
张为反复强调:随着用户和业务的云化,其对一个通用的、好用的、灵活的云数据库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通过过去三年阿里云和MongoDB的深度合作,阿里云不仅仅是单纯的OEM MongoDB数据内核,更多是与MongoDB做非常深度的技术合作,把MongoDB的内核能力与阿里云深度融合,通过自研的MOC、加速CIPU等等,把他们通过这些自研的硬件能力支撑的虚拟化基础软件和MongoDB的内核做一个紧密的结合,从而向用户提供云原生、更简单、更好用、更高效的数据库服务,让用户安心的使用,放心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开发效率和降低他们的运维成本。”
事实上对于用户而言,针对云计算平台的数据库工具当然是解决其应用上云的利器,但是不能忽略的问题是:对于众多的企业而言,上云仅仅是其IT能力拓展的一个方面。企业在传统数据中心中的IT能力,甚至在边缘端的IT能力,也同样需要更多的关注。这就需要面对一个问题:数据库产品是否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配置更多的不同类型和应用模式的数据库工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此一来,企业的IT基础架构必然更加复杂、更加个性化,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和运维成本必然呈几何数量级增长。这显然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企业现在处理数据面对的场景往往不是单一方面的: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企业,可能都有数字化生产带来的生产数据,还有商业、销售带来的商业化销售数据,这两种数据所在的场景都是完全不同的,就会要求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相应的业务架构。”张为在回答笔者提问时强调,对于那些“不是以数据作为业务核心的非互联网的企业”而言,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当中,的确会面临一些架构复杂更复杂、运维成本高一类的挑战。“在这个方向上,数据库领域也是在试图做一些应对,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多模态的数据,用一个数据库来支撑多种类型的负载,去做这样的一个支撑,让企业可以去某种程度上简化数字化的IT应用架构。”
张为介绍说:阿里云和MongoDB在更灵活的数据管理方面一直在努力寻求技术和应用上的突破,“MongoDB从5.0开始到6.0,陆陆续续引入了支撑各种数据所必要的特性,比如:对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支撑,在5.0引入,在6.0被广泛使用,MongoDB正在开始从单一的文档数据库成为更全面的数据管理的多面手,结合阿里云上各种生态的解决方案能力,我们就可以在阿里云上,基于MongoDB打造出各种各样针对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张为强调说:“这样的挑战,我们正在通过对数据库引入多模能力来应对和解决。”
写在最后
这场以云计算为起点的IT技术革命还远没有结束,从底层的技术逻辑到顶层的应用模式,越来越多的技术和产品正在逐渐从IT领域内部的创新和迭代,向应用企业IT能力的全面提高迈进。在此过程中,企业用户的选择成为检验新兴技术能否持续成长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