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研究副总裁 季新苏
“任何技术的成熟度曲线都是这样的:一开始是无人知晓,然后慢慢通过市场推广让更多人发现,这个技术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会让市场有很大的反响。那么这项技术就会逐渐走到一个高点。但是慢慢地,市场和用户就会注意到该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挑战,注意到该技术本身的“用换力”不足以支撑用户未来的远景想法,那么技术就会慢慢落到低处。最后,当市场和用户开始接受技术正反两方面的特质,理性认识到该技术对于一些场景的真实价值,那么该技术才会逐渐变得成熟。”2022年8月,Gartner发布了《2022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Gartner研究副总裁季新苏将技术成熟度区划分成了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破灭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复苏期和生产成熟期,五个阶段。在接受采访时,季新苏强调:不是所有技术或者所有新兴技术,都能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曲线变得成熟,“有超过50%的技术,其实是到某一个点,就会走到终结”。
事实上,对于刚刚经历了一场从云计算、5G开始的席卷整个IT产业的技术大爆发阶段后,面对众多的新兴IT技术和各种全新的IT应用理论,企业用户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其中找到风险最小、最具有价值的IT技术,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技术支持。在季新苏看来,面对同样一个技术成熟曲线:技术提供者关注的是在技术萌芽期和期望膨胀期,因为这更容易让技术提供者获得竞争优势;而对于用户而言,在技术曲线开始下落直到后走向成熟的阶段,即破灭破裂低谷期、稳步爬升复苏期和生产成熟期,才是关注的最佳阶段,因为只有此刻关注的重点才是技术的实现,而非创新,因此才是最有可能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力提升的阶段。
笔者注意到,在此次Gartner发布的《2022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中,处在技术萌芽期的技术,包括最近非常火热的元宇宙技术,以及增强数据和分析、云安全、自动驾驶等;处于期望膨胀期的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数据库管理系统、多云、隐私保护、云原生计算、安全访问服务边缘、低代码平台、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和5G技术等;泡沫破裂低谷期的技术,包括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PI全生命周期管理、人工智能运维平台、数据中台、超融合基础设施等;在稳步发生复苏器的技术,为软件定义广域网。“我们今年推出的技术成熟曲线与往年不同,我们从原来数据中心负责人的角度变成企业CIO、IT负责人的视角,又从关注技术的维度调整为更关注业务转型的维度。”季新苏说。而通过这样一个曲线,则能够让更多企业用户通过这样一个中国本土当前ICT技术的成熟度曲线,了解企业数字化技术的走向和趋势,从而更有的放矢地制定更具成长性的数字化转型规划。
结合此次发布的《2022年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季新苏重点谈到了基于技术成熟曲线Gartner得到的四个观点:通过赋能数字业务发现新的机会、利用可组合架构获得以业务为导向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提高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以及通过对应用和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来提高业务敏捷性。
“可能未来两三年,企业将会面临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拥有很多的传统架构或者传统应用,企业不可能立刻做系统的切换;另一方面,企业的现实业务又要快速迭代、快速交付,而原有的单体架构已经不太能够匹配整个业务的发展了。此刻,企业就需要寻找一些新的方法和工具,同时满足对系统敏捷性和业务稳定性的需求。因此,可组合架构将为企业的业务提供更多的支持。”在季新苏看来,“可组合架构”将成为企业用户未来一段时间应用IT技术的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模式。
季新苏认为,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强调未来业务本身的弹性,就需要首先将企业的业务行为进行模块化,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个“可组合的业务模型”——能够根据用户和市场的变化,随时通过搭配、调整、优化和组合各种业务模块生成新的业务模式的模型。而“可组合架构”就是以这种“可组合的业务行为”为依据,在“单体架构”的资源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由原有单体架构、中间件、API层构建起来的分层结构,以API和事件驱动,来调动数据、资环和能力,最终形成针对各种不同业务场景、业务渠道的IT能力。
“以往企业的单体架构的构建,是按照业务场景来做的:企业会对应某一个业务渠道,构建一套系统。”季新苏强调,“在这样的一个分层的可组合架构中,用一个标准化的API作为隔离层为业务和IT做解耦,保证业务的灵活需求和IT的稳定可靠:越向上越接近业务的部分,就会越敏捷;越向下越接近IT工具的部分就会越稳定。”这样才能保证业务和IT基础设施的解耦,从而保证两者都能真正具有充分的弹性。
季新苏认为“云原生”就是这样一种“可组合架构”的典型场景:“云原生状态最大的核心,是在业务和应用系统做了一次解耦的基础上,再在应用系统中,对应用和基础设施再做了一次充分解耦。这样企业的每一个应用场景和业务场景,不一定要完全构建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企业可能会用一些应用系统拼接出一个全新的应用系统。这样的话,只要企业拼装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能够应对更多的新的业务场景,效率就会越高且稳定——因为很多模块都是验证过的。”
事实上,相对于复杂的技术实践路径而言,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可组合架构”背后的逻辑就是,尽最大可能利用一个相对加灵活的架构,对业务和IT进行松耦合处理,从而既能消解IT与业务绑定所带来的系统和业务的僵化,为两者带来更大的灵活度;同时,也能让企业的整体IT架构能够容纳、吸收和采用更多的新兴IT技术,而不必考虑新引入技术对于整体架构和现实业务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应用新兴技术带来更大的安全度。
写在最后
所有新兴技术的发展都需要经历现实应用的验证,而越来越多新兴技术的涌现,也需要企业及时调整更新自身的技术应用理论和逻辑:不仅仅是为了追随技术进步,更多是为保障自身的业务始终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IT进阶轨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