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22-06-24

互联网巨头蜂拥造芯的原因与难题

时间: 2022-06-24 编辑:

“缺芯潮”因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而导致愈演愈烈。圣诞节前,有媒体称苹果公司正因缺芯而导致iPhone13 Pr...

“缺芯潮”因疫情反复、供应链中断而导致愈演愈烈。圣诞节前,有媒体称苹果公司正因缺芯而导致iPhone13 Pro、最新iPad减产,直接损失超过400亿元。而缺芯也导致汽车行业大规模减产,大众、福特以及中国的蔚来等都受到缺芯的影响。

一面是“缺芯潮”,另一面则是科技互联网企业蜂拥造芯。苹果发布ARM架构的M1PRO芯片以替换Intel,用在自家的笔记本电脑上;谷歌、亚马逊、Facebook也都已经拥有自研的芯片。同时,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BAT)也已经发布多款自己研发的芯片。

苹果、华为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芯片,可以更好地实现软硬结合,实现功耗和性能的平衡统一,同时节约成本。那BAT们作为互联网公司为何要制造自己的芯片呢?

中国互联网巨头“造芯热”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百度是第一个推出自研芯片的企业,其次是阿里巴巴,腾讯也在2021年7月宣布进军芯片领域,并在11月份一口气发布了三款自研芯片。一场“造芯热”正在互联网巨头中兴起。

2018年7月,百度公司发布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仑”,其中包含训练芯片昆仑818-300,推理芯片昆仑818-100,“昆仑”是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第一代昆仑芯片已经在2020年实现量产。

第二代昆仑芯片也完成流片并于2021年8月量产,该芯片采用全球领先的7nm 制程,搭载自研的第二代 XPU 架构,相比一代性能提升2-3倍。

再来看阿里巴巴。2018年9月,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从事芯片的自研开发与战略布局。次年9月,第一颗自研芯片——AI推理芯片含光800正式问世。

2021云栖大会上,阿里平头哥又推出了自研的5nm芯片,取名倚天710,集成了600亿晶体管。据阿里介绍,这颗芯片基于ARMV9架构,内含128核的CPU,主频为3.2GH,也是全球第一款5nm的ARM服务器芯片。该芯片的能效比优于行业50%。

最后一个发布芯片的互联网巨头是腾讯。2021年11月3日,腾讯一口气发布三款自研芯片:紫霄、沧海、玄灵。这三款芯片分别定位于AI推理、视频转码和智能网卡。

而且腾讯之前在自研芯片领域也有不少动作,曾多次投资云端AI芯片企业燧原科技。2020年,腾讯还成立了专注芯片研发的蓬莱实验室,旨在实现芯片端到端设计、验证全覆盖。今年3月,多家媒体又披露了腾讯下场“造芯”的消息,注册成立“深圳宝安湾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研发等。

三大互联网巨头自研芯片都不对外出售,均被应用于自己的云计算相关业务中。这股“造芯热”也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蓬勃发展,加之行业“缺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平均营收增长都超过100%。

为何蜂拥造芯?

互联网公司,并不像苹果、华为们,有自己的硬件业务,为何它们也要亲自造芯片呢?这要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说起。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OpenAI曾作过一项分析表明,自 2012 年以来,人工智能训练任务中使用的算力正呈指数级增长,其目前速度为每 3.5个月翻一倍。而摩尔定律则是18个月翻一倍。

只有硬件的算力跟得上需求,才能够满足人工智能的发展,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摩尔定律正在失效。这时候就必须去寻找正确的方法为算力的增长做足准备。

其次,人工智能时代提高了运算的多样性。AI芯片公司寒武纪曾表示,人工智能运算常常具有大运算量、高并发度、访存频繁的特点,且不同子领域(如视觉、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所涉及的运算模式具有高度多样性,对于芯片的微架构、指令集、制造工艺甚至配套系统软件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阿里平头哥也曾对媒体解释过自研芯片的原因:“传统通用处理器基于冯诺依曼结构,其存储和运算处理是分离的;如果处理深度神经网络,需要大量读写运行操作,会受到带宽限制,因此效率较低。”

这时候,X86架构的通用芯片无法满足需求,异构计算时代到来,就需要全新的芯片实现多种计算单元(例如CPU、GPU、ASIC、FPGA)的集成和融合。

再次,解决“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和产业安全。华为曾在手机芯片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但是被美国制裁后,华为手机不再能使用自己研发的5G芯片,损失极为惨重。

解决芯片这个“卡脖子”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只有掌握自己的芯片设计、制造技术,才能够做到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

而在人工智能时代,AI芯片和传统芯片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语言和架构,这让中国企业可以在新的赛道上不至于落后于国外太远。同时,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也有利于这类芯片的规模化量产。

我们看到中国这几个互联网巨头所研发的芯片,都是和AI相关的芯片,这正是为了解决传统CPU和GPU无法解决的算力、算法、功耗等难题。同时,每家企业的芯片都有业务类型的侧重点,比如,腾讯的自主研发芯片侧重于AI推理、视频等。

面对AI芯片这个“弯道”,中国有机会把握住它,而财大气粗,又有自用需求、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巨头们更应该成为“排头兵”。

互联网巨头造芯的难题

造芯片的难度极大,有人把这个难度与登月相提并论。的确,我们的月球探测车已经登上了月球,但是在高端芯片的制造上仍然无法自给自足,受制于软件、硬件多项技术难题。

互联网巨头造芯片也一样困难重重,这包括资金压力、人才、技术、制造、应用、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

首先,资金难题。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市值数万亿的企业,每年营收几千亿,但是在造芯行业面前都算不了什么。芯片从研发到标准化生产,花三五年时间都是正常的,这期间需要的研发费用巨大。比如,英特尔2019年研发投入就高达134亿美元、高通是53.98亿美元。

这些通用芯片生产商每年芯片出货量十分巨大,这支撑了他们的研发投入。而互联网巨头们研发的芯片主要应用在企业内部,不对外销售,其流片的数量较少,因此面临更加昂贵的成本。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他们必须独立成立公司,面向社会融资。比如,2021年3月,百度昆仑芯片业务完成独立融资,投后估值约130亿元人民币。

其次,技术难题。芯片产业链条很长,上游的基础EDA软件、材料和设备;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

目前中国芯片产业最大的技术难题是EDA设计软件以及高端光刻机。目前全球高端芯片设计EDA被美国Synopsys、Cadence、Mentor三大公司垄断,占全球90%的市场份额。高端光刻机的主要制造商是荷兰的阿斯麦尔。

同时,即使是设计出芯片,也面临着流片、测试等一系列工序。据阿里平头哥透露,芯片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完成设计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流片成功,这是行业的深水区。假如流片失败,意味着硬件设计需要推倒重来,这比软件出BUG问题更加严重。一般芯片公司需要做两次(engineering sample、production sample)或多次才能流片成功。

流片成功后也不代表就可以直接商用。它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测试验证,在各项指标都符合实际场景需求后才到了真正的商用阶段。

目前,互联网巨头蜂拥造芯只有2-3年的时间,而造芯之路漫长且艰难。但是在人工智能芯片这个“弯道”机会面前,它们跑步进场,会吸引更多资金、人才进入芯片行业,对中国整个芯片制造产业来说都会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是:

第一,互联网巨头能否持续在芯片领域长跑,研发出更多通用类芯片。

第二,互联网巨头能否与华为等优秀的科技企业一起,在EDA设计软件、高端光刻机等关键技术领域获得突破?

第三,能否从互联网巨头中诞生出中国的芯片领军者?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