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16-09-08

数字化转型 中国制造要加油了

时间: 2016-09-08 编辑:

如今,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赴德国购买厨具等依然是很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的选择,中国制造依...

qq20160908-20

如今,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煲,赴德国购买厨具等依然是很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的选择,中国制造依旧停留在价格低廉、品质不足的评价上。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对中国制造的感性认知,那么从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倒闭潮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制造对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阵痛期,这在工业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几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已滑落到6.1%。一些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在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实际上,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

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究竟要靠什么来激活呢?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正在为传统制造业带来新的活力,尤其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正在进一步激发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事实上,借助新兴的技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从早期的设计制造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到数字化的工厂,中国制造一直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需要进一步加速。

机器人正扮演重要角色

日前,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联合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称,自2005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涨了15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不断提升的用工成本,已经损害了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比如一些传统的服装、纺织等行业的生产厂正在从中国搬到越南、柬埔寨和印尼等国家。

在这一背景下,机器人被认为是拯救中国制造业的良方之一。来自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使用率较低,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而在最擅长使用机器人的韩国,其使用率竟是中国的13倍。

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可以推进企业的运营转型,从而来提升生产力。比如提高自动化率、提升能源效率、精简流程。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如果实施彻底的改革,中国的劳动生产力将提升15%。

事实上,在政策层面,不仅在鼓励制造业企业家将数以百万计的机器人引入生产流水线,同时还在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或许有人会说,当工业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势必会造成大批的产业工人失业等,应该说,从短期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回顾人类历史的每一次技术变革,我们会发现,短时间的阵痛之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传统职业的消失很快就会被新兴的行业和职业所填补。

互联网+成为助推器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正在取代传统的信息化成为制造业再次升级的助推器。过去,在信息化的时代,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引进,实现了制造业设计制造的数字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真正从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角度推动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如今,互联网+的持续推进,正在给已经实现信息化的制造业带来新的机会。具体而言,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的构建,正在为中国制造营造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而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业的跨界合作也带来了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的新模式。这些都在激发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期望借助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产品的供应。中国为了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于2015年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传统的制造业信息化演进到制造业互联网化、物联网化阶段。

事实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样也属于互联网+的范畴。这些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所打通的不仅仅是制造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更是制造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的高效共享和协同,这种全行业的融合有望给中国制造带来质的飞跃。

工匠精神仍是本质所在

在“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众多与会的企业家共同见证了《中国制造创新宣言》的发布:“坚定自主创新,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坚守工匠精神,让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跨越,坚持核心科技,让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跨越,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从技术角度讲,不管是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智能化,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制造业网络化,所解决的都是制造业的效率、效益等问题,他们只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催化剂,就制造业而言,产品依然是其核心所在。

对于制造业而言,没有好的产品,一切都将成为无本之末。工匠精神作为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称得上是中国制造的灵魂所在。可是,作为评价质量效益和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中国出口商品单价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往往是以价格优势来赢得竞争,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更多靠质量优势赢得竞争。

国务院参事张纲对此建议,制造企业要着重进行四个方面的质量创新:一个是质量技术的创新,二是质量管理创新,三是质量基础建设的创新,四是质量文化创新与工匠精神培育。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段永刚也表示,不应该是劣币驱逐良币,而是要让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让中国制造回归我国历史上那些值得骄傲的本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时代到互联网化时代,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摆脱产品粗糙、价格低廉的传统印象还有一段距离,如今,消费升级浪潮以来,是时候回归“匠心”的时候了。中国制造,雄起!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