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资讯
2016-08-22

世道人心话“中气”精神:一手传承,一手创新

时间: 2016-08-22 编辑:

八月,中影股份这个老牌国有电影产业的旗舰终于完成了资本之路上的一步跨进,中国国有电影产业从此...

屏幕快照 2016-08-22 下午4.14.14

八月,中影股份这个老牌国有电影产业的旗舰终于完成了资本之路上的一步跨进,中国国有电影产业从此将开启新的篇章,而我们是否知道,中国国有电影事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多少中国电影行业里的老一辈人以及正在奋斗的年轻一代的不懈坚持和努力的结果。因此,笔者走访了一批经历过放映技术从胶片到数字、市场环境从封闭到开放、影院经营从个体到规模化的,老一辈和现在的电影从业人员,力求尽量真实的从一个个印象深刻的历史话题中串联起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历史发展的起程转折。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索引,里面的每一段故事我们都会用心挖掘,希望在世道人心中还原一份真实的情感!

中国电影行业急速发展的这几年,资本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正常的产业发展节奏。在各种政策诱发,跨界经营,产业链整合以及金融衍生模式的推进下,快速托起了中国电影全产业的急速发展,但也在行云流水中掩盖了很多产业发展中,市场经济需要用供需平衡打磨出的产业分工细节。于是大家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各地影院突进,是节节攀高的全国票房数据,以及涌现了无数结合着新科技新业态的电影商务模式。不想过早闻到繁华过后一声叹息的电影行业从业者们,早在遇见繁花似锦的景象时,就在思考:中国电影的原创精神和持续发展动力在哪里?

变革途中先行者的价值与责任

随着2016年8月9日上交所的锣声响起,老牌的电影航母中影股份完成了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的亮相。这迟来12年的锣声中,旁观者看到的是自2004年开始的慢慢上市路,来自于国有资产结构重组和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坎坷。但在这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以中影股份为首的老牌国有电影企业在变革中所经历的冲击与转变。这一声钟声敲响,在不同身份的电影人耳畔,五味杂陈。

“中影成立的1999年前后是中国电影百废待兴的时期”一位经历了国营影院经营变革历史的影院经理回忆“决定市场发展的最终是需求,而点第一把火的人是压力最大的,后面才会有众人拾柴火焰高。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片《亡命天涯》带动了观众对于电影的需求,影院陆续开始了小规模的自主改造,主要是针对于立体化声音改造层面的,数字放映还没有开展起来,市场发展速度缓慢。各地影院的经营举步维艰,其实是无序化的成长。”

“中影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熟悉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的老中影人回顾着“在成长初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者就是要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2000年中影扛起中国电影放映技术数字化改造的重任时,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能让人说我们是花钱买来的数字化’!”

从某种角度上评估,中影上市之路,其实就是新老电影经营思路的碰撞冲击,以及国有资产市场化的缩影。上市之路上,无论是大规模参与多部进口影片的投资、还是经营布局包括打造IP及衍生品市场在内的全产业链以及进行“中国创造”电影放映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无不昭示着一艘电影产业航母正在重装跃然浮出水面!

而在这里,不能不考量的是如何拿捏“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方寸尺度。

是什么撬动产业格局并形成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中国电影产业的急速发展是依靠资本的推动加快了速率,那技术的变革就是撬动整体产业巨轮前行的利刃。2004年后外资及民营资本涌进电影市场,带来了市场化竞争的发展动力,中国电影产业以每年25-30%的增速前行。持续到2009年底,伴随着《阿凡达》3D版在全球的上映,拉开了电影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帷幕。在中国,影院及银幕数量的井喷式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屏幕快照 2016-08-22 下午4.14.30

屏幕快照 2016-08-22 下午4.15.10
“这个成长的速度可能新一代人没有概念。这是从胶片放映的最初时代,全国只有300多家影院,而且每家影院都只有一块屏幕发展起来的。”由放映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在2000年之后的数字化发展进程中,持续输出了几何式的产业增长动力。“推动这个巨轮发展起来的是 2000年,广电总局拨款1.5亿进行中国电影的数字化放映改造”亲身经历了这个历史时刻的当事人回忆“当时的时代,DCI标准也没出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影放映机,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呀。2000年的放映数字化改造,是符合摩尔定律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速率会极大的拉动整体产业的契合度和多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市场终端数量的突进反映出的是赤裸裸的市场需求声音,这不是单纯靠着政策导向或资本流入可以永久撬动的,几何式的增长正在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电影产业整体需求体量正在崛起!而更为卓越领先的技术,符合中国市场的服务以及日臻完善的观影体验,将会成为拉动影院票房收入,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必不可缺失的源力。

在塑造中国电影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中国创造”这个概念被一次次的演绎:无论是在中国的巨幕市场上历经打磨的图像优化器技术得到了好莱坞的认可并获得专利,还是自主研发的电影母版制作成为了主流进口片制版必需选择,到基于具有国际技术领先优势的激光技术快速突进影厅并获得观众口碑认知,都是在用市场化的选择,来印证中国电影企业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上的突破!

品一品“中国创造”概念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容,德乃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其实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品牌的锤炼都是从点滴做起,差别在于立足的高远。电影放映技术行业“中国创造”品牌的推进力求在塑造一种真实的从容感。

“中国创造”是一种情怀,是中国电影人“逆境中求发展,顺境中求创新”的真实写照。是80年代末顶着产业发展低谷的压力率领行业进行“放映氙灯化、声音立体化、影院空调化、座椅软椅化”的坚韧;是2000年历经艰辛努力,在国内甚至没有DCI认证的标准电影放映机的情况下率先挑起数字化改造的重任的担当;是在国外品牌大量竞争的情况下,国有技术品牌雄踞扬声器、银幕等市场大半江山的魄力。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影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民杰在中国巨幕及中影光峰两个“中国创造”品牌塑造的过程中提出:“ ‘中国创造’的概念所涵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技术研发源头的界定,还包含着我们对于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我们的立足点是以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为己任,为产业链各端提供不可或缺的核心放映技术服务支持,并将‘中国创造’的概念推向世界。 ”

在中国电影产业经历风云突变的十几年中,电影放映技术端“中国创造”的布局其实早已绸缪。从2011年第一代中国巨幕系统的研制成功,到2014年中影光峰激光影院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短短的几年中,经过市场检验的技术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影院的青睐。

相关链接:在2016年,中国巨幕稳步推进;中影光峰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总装机量突破800台,订单前数量近1700套的成绩。

世道人心检验出的“中气”精神

中气,暨正气,为先天之气。作为中国电影放映技术市场后起之秀的中影光峰,秉承的就是这种“中气”精神。先天的优势是来自于国有企业背景的资源优势,所谓传承;后天的创新努力是基于“中国创造”的激光光源放映解决方案,并且附以更为符合市场需求的灵活商务模式。立足于用户的需求,提供具有综合优势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中影光峰介绍链接:中影光峰的ALPD®激光荧光粉显示技术在国际同类技术中具有4年的领先优势,能够有效的解决影院放映中的长效稳定高亮度光效输出,提供最佳的色彩和对比度,以及有效降低影院的维护运营成本,确保影院的3D优质观影质量,并为影院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的金融服务模式。目前,中影光峰的产品可覆盖10,000-40,000流明的高亮度范围,并针对中国巨幕定制打造高流明解决方案,满足各类影院不同影厅的不同需求。

对于市场来说,任何品牌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的繁衍成长和在其过程中的有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共荣是通过群策群力实现的。真正有价值的品牌,是经得起世道人心的抉择和筛选的,而品牌的精髓就在这点滴间凝练升华。创新与传承,铸就了品牌发展的源动力,也塑造了“中气”精神,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传承终将枯萎而失去延续能力。立足以人为本,真正的高远隆重,从来没有偏离过世道人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