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商业观察者
登录×
观察
2016-08-08

给中国工业的“智能制造”降温

时间: 2016-08-08 编辑:

大约一年前,熟识多年的一个同行把笔者拉入了一个所谓“智能制造”的微信群当中。 这下可不了得了...

refreshment-1288088_1920

大约一年前,熟识多年的一个同行把笔者拉入了一个所谓“智能制造”的微信群当中。

这下可不了得了:笔者第一次知道,原来对于所谓“智能制造”还有这么多人每天不辞辛苦地“讨论”。虽然在笔者眼里,这些由媒体、厂商、院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相关人士进行的,所谓的讨论既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也没有前瞻的理论水平,完全是一场主角缺席的自娱自乐。

事实上,当务之急,对于中国的工业来讲,“智能制造”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许才是最应该讨论的问题。

1.“智能制造”是否能真正实现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层次问题?

当然不能。

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层次偏低,并不仅仅生产加工过程不够自动化、智能化。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工业缺少足够的积累:无论是企业级的管理手段、方式,还是具体工序、流程的设计、优化,甚至是每个从业者对最终产品的热情、责任心,都还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点体系。这就导致所有打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常常被理解成“漫不经心”的作品,或者“仿制”的作品——试想,当我们在管理机制、生产方式、从业者教育体系等等各个方面,还处在学习阶段时,怎么可能在全球的供应链当中居于一个更高层级?

我们常常说德国的工艺、日本的管理、英国的设计、美国的理论,又有哪一个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的工业充其量不足百年历史,其中还有大半的时间是荒废的。重拾起来,也不过几十年,哪能真真的就此攀上产业链顶端。

2.“智能制造”能否推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前进?

也不能。

我们都知道,中国上一轮的经济高速前进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环境的代价、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后果是:在中国工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成熟时,就已经谙熟 价格竞争 这一低端粗暴的市场手段。每当一款产品市场反响好,那么立刻就会有大量的纺织品涌入市场,从而引发“山寨”、“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工业从来不缺乏对效率的发掘,也不缺乏创意和思想,缺乏的是工业规则,以及建设在工业规则之上的商业规则,以及全民族对这些规则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遵守。

”加强供给侧改革“,应该要改的机制,以及保证机制得以落实和坚持的规则,而不是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甚至是垃圾。

从这个角度讲,所谓“智能制造”所倡导的 更高效率、更快市场反应,到底是“酒”还是“鸩’?

3.”智能制造“在中国企业当中没有发挥作用吗?

当然发挥作用了,但是的确是部分企业。

在海尔、在华为、在联想、在西门子(中国),智能制造让这些跨国工业企业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但是,这里必须说一句很伤人的话:中国到底有多少企业能跟这些企业相比?

之前有人推荐笔者阅读一篇文章:东北某机床企业利用企业内部设备联网,从而实现了机床互联,实现了对加工生产环节的流程和节拍控制,从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智能制造“。推荐者眉飞色舞,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作为”十某五”样板的项目,实际上是国家投资、系统提供商卖货的产物。事实上这家企业的机床,只能卖到非洲一些相当落后的地区,而且销售也越来越难了。从这角度讲,“智能制造”很可能会帮助他们度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难关。这是不是也算发挥了作用?

对于中国工业主体的更多企业来讲,向上不能跟跨国公司比,向下没有国企央企的资源,唯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业务和产品,少些心浮气躁,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寒冬。

再多说一句,就在今年,2016年,笔者的朋友去德国走访工业企业,相当多的德国企业主本人,对诸如:智能制造、工业4.0等的概念,都没有非本专业的中国人熟悉,有些甚至都没有任何了解。

写在最后

笔者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被行业内的批评,但是笔者认为,在整个全球工业低迷时期,对于中国工业来讲,是一个绝佳的积累经验和丰富内涵的时机,这种机会稍纵即逝,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对于政府来讲,关注工业是对的,提供利好的政策扶持也刻不容缓,但是企业的事,还是要交给市场去决定。

对系统提供商,笔者无话可说,毕竟是商业机构,做任何事情讲求经济回报无可厚非,只求中国的工业企业主们,能擦亮眼睛,别被层出不穷的概念和噱头所迷惑,错失了良机。

对于工业媒体,还是那句话:莫忘初心,少些忽悠和套路,多些专业和踏实。毕竟,一旦中国工业大幅度下滑,自然系统提供商的日子就不好过,难道他们不是这些媒体的广告主吗?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数字商业时代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