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微信迎来了十周年大版本更新,版本号一下子跳到8.0。
就在有些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大放烟花的同时(微信新版本的功能增添了动图效果的大量表情等),却有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默默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试图把微信彻底赶出自己的生活——这些人最初曾经因为不堪QQ功能过于复杂(诸如游戏大厅、音乐平台等服务的堆积)的骚扰,转向当时定位专注于“即时通讯”的微信,如今,他们他们可能面临第二次的“出走”。
从功能上,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视频号、微信小商店、直播平台……几乎是希望能够整合所有现代人所涉及的社交、金融、购物、办公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即便如此,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在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依然说:“简单”是微信产品设计的核心,微信一开始就是奔着小而美的产品去做的,现在也依然还是一款“小而美”的产品……
也许是厂商和用户,对于“小而美”的标准存在极大的差异吧!而之所以要冒着“睁眼说瞎话”的指责,依然不断让微信日渐丰满,大家都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微信需要更快地实现用户多渠道变现。
有数据表明,2020年微信小程序日活达4亿+,人均使用小程序个数同比2019年健康增长25%,人均小程序交易金额同比增长67%;整体活跃小程序稳步增长75%;有交易的小程序持续增长 68%;小程序(非游戏)开发者分成收益增长 25%;2020 年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 100%。
以最典型的微信小游戏来说,2020年小游戏在累计注册用户在超过10亿后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并首次突破了5亿MAU。
对比2019年,小游戏在2020年商业规模总量相比较2019年有了20%的增长。截至2020年7月,小游戏整体流量同比增长80%,月广告分成超过百万的游戏达39款,日均通过小游戏推广带来的注册量超过700万。
很显然,当用户就意味着金钱的时候,微信在坚持初心和火速赚钱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并不是微信一家的问题,而是中国目前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通病:用情怀获客,然后火速将用户变现——赚快钱的思维,颇为根深蒂固。
只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用户成了最不被重视的因素。“不能变现的用户,对平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几乎成了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的铁律。
最近有一则新闻引起互联网领域的关注:PayPal可能很快会落地中国市场。就有好事的媒体将其与支付宝做对比。不比不知道,通过对比,媒体发现,与支付宝丰富的金融、社交、游戏、城市服务……各种包罗万象、从幼儿园到养老院的功能相比,PayPal几乎“弱爆了”——它只能提供支付服务,其他所有服务都没有。
你当然可以把这当成是中外互联网产品开发逻辑上存在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对比一个急于赚钱的厂商和一个专注于某一项核心技术和功能开发的厂商,哪一个更能让用户、投资者、社会信赖?
很显然,无论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传统的商业规则当中,信任始终都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存在依据。而且,急于变现的商业模式,是否也反映出产品提供者对于自己的技术、产品,对于外部的市场和现有的用户,充满了极度的不信任?
这种躁动的不信任和慌张,又会加剧了行业内的“集体焦虑和狂躁”,从而带动整个行业更加重视赚快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行业内有能力的企业就会选择一个更高级别的商业模式:当快钱不再好赚,那么就用资本去发掘赚快钱的机会:垄断由此而来。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年高速的野蛮成长,就好像是经历了一次手忙脚乱、心惊肉跳的凌霄飞车。所有的技术规则、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都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所以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临时性。
如今,互联网产业不仅本身拥有极高的产值,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都开始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么就有必要对以往的规则、秩序做有针对的调整——让凌霄飞车停下来,让我们能更从容地规划一下整个互联网产业的进阶模式和方向。
最后做个调查:你关闭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