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3月份开始,新冠病毒的海外疫情开始呈现指数级爆发,市场信心受到巨大影响。
毕马威日前的一项报告提到: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显著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不确定性急剧升高,投资者信心受挫,从而引发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另一方面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从消费端和生产端两个方面同时对经济运行带来压力。IDC最近的一项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从2月份预测的2.0%降到最新的-1.7%,2020年中国GDP增长也将由2月份预测的5.4%降到最新的3.5%。其中,2020年全球IT市场增长从2月份的4.3%,调整为-2.7%,中国IT市场增长从此前5.2%调整为2.7%。
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一时间“新基建”一词备受社会关注。根据官方定义,“新基建”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于是,来自经济学界开始激辩“新基建”能否成为疫后经济恢复新动能?中国青年报报道,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任泽平是“新基建”的倡导者。他认为: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无论是长期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还是短期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新基建都是最有效的抓手。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在公开场合,对“新基建”发表了完全相反的看法:3月2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许小年在演讲时表示:“钱从何而来?目前财政要减税,财政已很紧张。银行贷款有债务风险。”许小年指出,拉动经济所需的投资应该考虑直接帮助企业和老百姓,而不是投入到短期难以见到效益的项目上。在许小年看来,“新基建”所需要的投资都集中在高科技、智力领域,对社会需求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而5G、特高压、充电桩、高铁等领域都是在上一阶段基建投资热潮中就获得大量投资的“老基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也在公开场合发言称,目前流传的“新基建”包括一些省市规模庞大的基建投资计划,但仔细研究后会发现,这其中包括一些省市多年的投资计划,有的项目去年已经开始实施。刘世锦认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化投资属于企业投资,这与政府投资的前瞻性有很大差别。因此,他认为“新基建”确实很有前景,今后国家也将大量投资于此,但目前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要认真分析。